函三楼书法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申请注册(需审核)
搜索
查看: 57181|回复: 45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潘良桢先生:学书四十年自述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#
发表于 2017-11-14 14:37:24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大家好!经老师批准,从今天开始,预计每周一期,分享部分早年发表于书法报刊的“旧文”。
此所谓“旧”,仅仅是因为时光荏苒,已经过去廿余载,而文中所体现的书学思想,与老师目前所讲授的《书史漫话》,可以看出是一以贯之的。这些文字在今天读来依然鲜活有趣,发人深思,可谓历久弥新。
老师成文时的年龄,与目前班里不少师兄仿佛同龄,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加贴切的启发。
而对于很多对老师第一个“学书四十年”特别感兴趣的师兄来说,这篇8000多字的文章,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资料。
闲言少叙,请看连载——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45#
发表于 2018-1-8 10:28:07 | 只看该作者
一口气完整读一遍,朴实的文字传达出 老师对师友,对书法的深情,触动我心,感慨万千。无以表述,惟庆幸自己有此缘分追随 老师。
感谢松班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4#
发表于 2017-12-20 23:27:06 -来自手机- | 只看该作者
期待后续讲述,老师娓娓讲述,除了能受些启发,即便是故事,也是很有趣味可以回味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3#
发表于 2017-12-20 21:27:12 -来自手机- | 只看该作者
感谢老师感谢师兄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2#
发表于 2017-12-20 21:14:15 | 只看该作者
名僧和高僧,名家和高手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1#
发表于 2017-12-20 16:02:31 | 只看该作者
温而醇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0#
发表于 2017-12-20 11:06:49 | 只看该作者
期待再述~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9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2-20 10:50:47 | 只看该作者
潘师《学书四十年自述》转载完毕!

谢谢老师!

谢谢师兄师姐们耐心、用心品读,也欢迎继续分享读后感!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2-20 10:43:40 | 只看该作者

      屈子的名句大家耳熟能详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 书虽小道,若想真正有所成有所知,这“上下求索”的功夫不可偷懒。恩格斯认为,思维的训练除了读哲学史外别无他法。你若要真正通晓笔法,舍多多临写历来各种法书别无他途。你要真切理解书法史,不能老做旁观者,除此之外也别无捷径可走。古来论书的话不知凡几,你若没有这亲手去“上下求索”的真功夫,别人的真知灼见便难以深切领会,别人的糊涂话你也识他不破。所以无论想在书法创作上有所成就的人还是想作书法史、书法美学研究的人,临帖功夫万万不可躲懒取巧。“读帖”是个好方法,但它决不能完全代替临帖。我这样认为,也确实是这样躬行的。用沈尹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欺人,也不自欺。
      当然,书法的发展绝不是传统的不断翻版,也不是传统中几种流派的简单轮回,也不是靠把传统诸因子的简单组合来变花样,而是由多种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。无疑,其中书家的创造精神起极大作用。我虽不一概地反对,也不一概地赞成“片面的深刻”,但发为议论应有针对性。目下所见,尤其在青年学书者中,临帖功夫的欠缺恐怕还是主要问题。临帖功夫深,未必能成大书家,但没有这功夫而成功的,怕更其难找了吧?
      以上便是我对自己40年来学书过程的简略回顾,也时而坦率地说些一孔之见。思想起来,最深的感触约有三端:一是对师友的教诲、帮助、提携和勉励深深感激;二是惭愧无所成就;三是艺进乎道,难乎其难,唯以方长之来日,加紧努力以求寸进。

《自述》后的“补白”

      《书法导报》编者诸君约我拿出几幅“作品”来刊登,已有好些时日了,而我一直不敢出手。中国书法博大精深,是最富有哲学品格的艺术样式之一,有巨大的文化蕴含,需要多方滋养,而成功与否往往还难说,所以历来弄翰者虽多,大家代不数人。莫说大家,就是真正的书家也难当得。至于是否“著名”,从来多有“书外”因素的掺入,有的合理,有的不合理,情况很复杂,所以会有虽“著名”而其实连书家也很不合格 的怪事。实则并不可怪。汤用彤先生治佛教史,曾揭明“名僧”与“高僧”的区别,乃本自梁释慧皎撰《高僧传》之“序录”:“自前代所撰多曰‘名僧’,然‘名’者本实之宾也,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,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,名而不高本非所纪,高而不名则备今录,故省‘名’音代以‘高’字”,我于此颇有启发。我对“书家”这个称谓很看重,认为不可轻得,因此也不敢以此自命。直到今天,我自认至多是个“爱好者”或“能书者”,只有“票友”的资格。依我看,申请加入“书法家”协会,至少要有两个条件,一是够格的真本事,二是相当的自信和勇气。在我,自觉尚欠缺。或许有人会怪我迂执,但我想总要经得起“循名以责实”的检验吧。为此,我感到在书法专业报纸上集中刊出几幅“作品”,对我来说多少有点僭越了。只是雅命难违,且受一次编者诸君的善意抬举吧。拙作平平,见笑了。
      按例,编者要求配一篇评介文章。我想,请人写吧,无异逼人出来说几句好话。“登”出来的,能不好么?可这些年来,不着边际的颂扬大家见多了,但常常一看附图便叫人心烦生厌。纵使最后也有“但是”,总无关痛痒,也就并不见得就此而“全面”了。还是自己来几句,不要难为别人了。我不想故作警语式地写几段“论书粹言”,还是平平实实回顾自己迄今为止的学书经历,顺带谈点切身体会。尽管时时注意省着用字,不料一路写来,到结尾时发觉竟有八千言之多,显然不称此用。于是有这《自述》后的“补白”。至于“评介”,似乎也不一定非有不可,因为报纸一到读者诸君手里,谁没有眼睛?谁不在“评价”?你若把“评价”说得板上钉钉,倒反而剥夺了读者应有的权利。所以,还是众说纷纭吧。


(原载《书法导报》1993年6月2日 总180期)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7#
发表于 2017-12-16 16:35:28 | 只看该作者
泥山邨人 发表于 2017-12-13 13:58
学习了一遍。其实还可以展开讲

专栏文章有字数限制,
虽然对我有所放宽但还是不能放言无忌。
这个问题可以做专题文章,
何况又是这些年过去,
我的学书还在继续中……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6#
发表于 2017-12-15 22:27:32 | 只看该作者
风格应是自然的流露,水到渠成,企求标新立异的主观愿望过于强烈,往往会流于习气和做作。创新与传统永远不能脱离,这不仅是因为创新要有根基,只有尽可能地掌操传统,所创的“新”才能立足得住,而且所谓“立足得住”,也就是你所创的“新”要为今人和后人所承认,今后也将归入“传统”而保留下来。你创的“新”若不能成为后人所保存和接受的“传统”,不就尽管风流一时炙手可热,过后即如烟消灰飞,顷刻泯灭了吗?

老师15年前的真知卓见识至今仍振聋发聩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函三楼书法论坛 ( 浙ICP备12023790号-1 )

GMT+8, 2025-5-4 22:33 , Processed in 0.054822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