函三楼书法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申请注册(需审核)
搜索
查看: 9198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潘师旧文:黄道周的草书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2-6-19 17:48:08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12-6-20 09:56 编辑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黄道周的草书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潘良桢

      黄道周(1585—1646)字幼平,一字螭若,号石斋,福建漳浦人。近四十岁始中进士,因上疏直斥权臣而被谪广西。清兵进京后,黄道周参加南明政权从事抗清,兵败为清师所获,不屈赴死于南京。他以抗清义士和留有丰富学术专著的学者兼擅书画。宋荦《漫堂书画跋》称:“石斋先生楷法尤精,所谓意气密丽,如飞鸿舞鹤,令人叫绝。”王文治《快雨堂跋》则谓“直逼钟王”。秦祖永《桐阴论画》说他“行草笔意离奇超妙,深得二王神髓”。这些评论不是溢美虚夸。明代书风深受赵孟頫影响,以前形成流派的,无论祝允明、文征明还是董其昌,似乎有一共同的弱点,就是笔下少骨力,少得魏晋古法精华。黄道周特立卓行,撇开唐、宋、元、明而直追钟、王,尤重笔下骨气洞达。他的书法,总的来说草书稍逊真行,大字略输小字。而用笔质直深沉,笔势翻腾遒丽,结字古雅奇拗,又时见俏皮,但绝不纤巧油滑,所以只觉得有古劲奇峭之致,郁勃磊落之气。现代的潘天寿、来楚生等都曾很大程度上师法黄道周而各有取舍和发展创造。近几十年来黄道周书法曾不大被注重,近年书坛于晚明多所瞩目,故又被人重新发现,墨迹印行渐多。

     理解和学习黄道周书法,他的两句夫子自道极可注意。一是在《书品论》中明言:“作书是学问中七八乘事,切勿以此关心”,二是在给倪元璐的信中说:“书字自以遒媚为宗,加之浑深,不坠佻靡,便足上流。”这位令人倾倒的大书家,虽则作字极其认真,却并不是把书法当作人生学问之头等大事,文章风节高天下的黄道周“严冷方刚,不谐流俗”(《明史》),恰恰是他的品性学养滋益其深厚书学,融铸了他的独特书风。而他“遒媚为宗,加之浑深”的书法美学见解,主张兼具“崇高”与“优美”之胜,把劲健与流丽结合起来,所以在追求骨力的同时避免了剑拔弩张和老硬伤韵的弊病,力遒气刚而依然出之温润。这是很宝贵的经验。

      在《书品论》中黄道周说:“楷法初带八分,以章草《急就》中端的者为准”,“只此通于古今”,“但要得其大意,足汰诸纤靡也”,并举右军数帖。可知他的用笔是迥异时流,远取汉魏两晋并以此为通古今之变的枢纽的。他下笔扎实果断,略带侧势而微露方折,运行则中锋凛然,沉着痛快,使转多于提按。沙孟海先生看出他参索靖草法,他也确是时时心仪章草,所以笔短意长,见于诸体书作。草书笔势稍纵,但仍以落笔方折运行圆劲的短线条为主,牵丝也不作过多夸张,故少见时人之缠绕。
黄道周的结字也别树一格。配合他取自北朝书法的特有笔势,黄道周的结字统一在稍近方扁而右肩微耸的倚侧古拗之势中,草书亦复如此。横画常见左低右高,竖画则略向左偏,凡遇自右上向左下包兜的笔画辄特别流转生动,而时而出以一二取反势的笔画,在矛盾中摇曳生姿,满篇因之皆活。

      晚明人作字,篇章自具特色,黄道周又为其中突出典型。他的作品,即使是草书,字形大小也不作悬殊变化,每行有分明的中轴线,在纸幅上顶天立地,同时又大胆拉开行距,则与字字紧凑的写法相映成趣。字距紧密弥补了行距疏松可能产生的松散感,而行距辽阔一方面突出了字距的密凑,另一方面又缓解了紧迫感。一疏一密,一徐一疾,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节奏,宛如一阵紧锣密鼓之后必有留下余音的空隙,又如每场好戏之间必有让人回味的幕间休息。行间的大片空白,虽宽可走马,却只觉得真气弥漫,并使得尽管首尾两行抢边而毫不窘迫局促,反而显得精彩充溢。这种“行疏字密”的布局或肇始于为便于文字修改增补的“稿书”,如所见颜真卿《争座位》、《祭侄稿》等,至宋人而较为多见,黄道周大胆而成功地推向极致,近年来仿效者日见其众。

      何绍基评黄道周书有曰:“根据晋人,兼涉北朝,刚劲之中,自成精熟,迥非文、董辈所敢望。”这是法眼的评。晚清以后,不少人力图把北朝书风融入行草而颇叹艰难。其实,黄道周早在前边探过路,并且有了可供后人借鉴的卓越成就。刚劲而又精熟,岂非一大启示?其草书本于魏晋体势又略取唐宋之恣肆,允执厥中,既不墨守一端又不凭空造作,这对锐意“创新”者同样是不无借鉴意义的。


(刊于1992年5月13日出版的第20期《书法报》[总第409期], 为技法讲座第三编第29讲,此略作增补作为网络版重发)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函三楼书法论坛 ( 浙ICP备12023790号-1 )

GMT+8, 2025-5-4 18:56 , Processed in 0.045199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